来源: 时间: 2017-11-13 浏览量:612 关闭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一章章一节节,如一幕幕电影,回放习近平总书记七年上山下乡的点点滴滴,描绘出一位大国领袖成长历程的重要阶段。书一出版,即在全党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
市环保局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党员党性教育的重要教材,在广大青年中组织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把学习《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党的十九大精神结合起来,为市环保局注入新动力。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市环保局青年干部有感而发,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悟体会。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后感
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张昊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是讲述习近平总书记青少年时代成长故事的系列采访实录,通过知青、村民、各界三个维度受访者的叙述,用真实的历史细节再现了习总书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通过诵读此书,对我们的领袖、我党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有了更全面、更立体、更生动、更系统的认识:不仅看到习总书记在台上做大报告的样子,也知道了一点他的酸甜苦辣和内心世界;不仅知道习总书记是一位伟大领袖,也认识到他不是“天生伟人”,同样有一个历练和成长的过程;尤其重要的是,通过了解习总书记的成长历程,更加全面、深刻、历史地认识到了我党确立习近平总书记为党中央核心、全党核心地位的重大意义。书中的讲述平实、朴素,诵读此书,却时不时地激动、忧虑或欣喜,更让我深受感动、深受启发、深受鼓舞。以下是几点读书体会。
一,把个人理想与为人民群众做实事结合起来。根据采访实录,雷平生、陶海粟等习总书记的知青好友,都谈到习总书记喜爱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些精神也特别认同。在经过梁家河的数年磨砺后,习总书记从大城市里的迷茫懵懂少年,成长为沉稳内秀、胸怀抱负的有志青年,把自己看作是黄土地的儿子,对人民群众的利益有一种深沉的忧患,并通过埋头做实事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当梁家河村支书时,习总书记带领村里人打井,解决了吃水和灌溉问题;办沼气,解决了社员点灯、做饭柴烧的问题;办铁叶社,解决了缺少劳动工具的问题,并且增加了村里的收入;办代销店、种烤烟、办磨坊、办缝纫社、修梯田、打坝地等等,切切实实地为群众利益考虑,为群众做实事。在黄土地上的埋头苦干,为他赢得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组织的认可,为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迈出了从政的第一步。1982年,习总书记坚持下到农村去做基层工作,曾经和好友陶海粟说过这么几句话“这次下去,干得好,将来成就一番大事业,干得不好,就在下面给老百姓做些实事,也没什么”,为群众做实事是他始终不渝的信念。
二、志当存高远,但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采访实录中叙述,当时,习总书记和他的知青好友们对国家的政治现状是不他们满意的,虽然由于家庭的关系很难入党,但他们多次表达过这样的意思:不能光停留于议论抱怨,要争取入党,在党内发挥去浊除弊、改造实事的积极作用。同样的,对于上大学、回北京一事,他们的态度是:虽然内心深处都是想走的,但并没有把“扎根农村一辈子”当作挂在嘴上的口号;如果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走不了,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也不应该消沉应付,而是应该把身边的事情尽量做好。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他们几个在先后上大学前,都在队里踏踏实实干活、工作,都入了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正是他们的共识。
三、把崇学尚读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青年时期,习近平总书记勤奋好学、酷爱读书,涉猎极广,对马列、历史、军事、文学等学科都有较为深入的学习,但又各有侧重点:对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特别注意版本沿革;对历史著作,喜欢参照不同史料进行分析比对;对军事著作,更重视战略思维、博弈思维;对文学著作,则是注重广度。习总书记曾说:“我们读了很多书,但书里有很多水分,只有和群众结合,才能把水分蒸发掉,得到真正的知识。”“纸上学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和群众在一起,为群众做实事,解决群众实际问题,读过的书才能去芜存菁,获得真知灼见。
习近平总书记说:“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什么是我们这代青年环保工作者的际遇与机缘呢?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伟大愿景:到2035年,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蓝图中,“美丽”二字具有重大深远的历史意义,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之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青年环保工作者,对此感到振奋不已,同时,也有深深的使命感:我们这代青年环保人注定是建成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历史见证者、全程参与者、关键实践者、荣光分享者!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对我们的启示,具有跨越时空的永恒价值,青年习近平是我们这代青年的偶像与楷模。只有立足本职,不忘初心,始终与人民群众相结合,志存高远,干在实处,勤思敏学,方能不负韶华,在这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崛起的大时代中实现人生价值。
脚踏实地 书写青春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市环科院 张奇漪
2017年8月,《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发行,通过对亲历者的采访,让大家第一次清晰了解了青年习近平在陕北黄土高原七年知青岁月的成长历程。光阴荏苒,“知青”对我们年轻人来说,只是一个沉淀在历史的卷册中的词语,模糊而遥远。但阅读了这本书后,我真实地体会到,总书记四十多年前在梁家河的峥嵘青春,至今仍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跨越时空在我们心中引起共振共鸣。
克服困难,磨练意志品质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离开繁华的北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落户。陕北农村的穷苦完全超出了知青们的想像,而因为家庭的原因,在七年知青岁月里,别人做事从“零”开始,青年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深深体味了最苦、最难的生活。从“扁担把他的肩膀磨得一层一层掉皮、出血,需要拿衣服垫着”到“肩膀上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从“身上被跳蚤咬出又红又大的包,不挠就痒,一挠就流血”到“对跳蚤的毒素产生了免疫”;从一开始劳动“工分连婆姨都不如”到两年后“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不管多累多苦,青年习近平总是一直拼命干,一步一步地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
都说“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 磨刀石 ’ ”,逆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意志和追求。在生活条件日益提升的今天,我们应当学习总书记青年时期那种不怕困难、砥砺前行的意志品质。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年轻时受的磨练也将成为一种阅历,成为成长中宝贵的财富。
勤学实干,树立品格风范
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只带了两个行李箱,里面装的全是书。无论白天劳动多辛苦,他都会煤油灯下熏面看书到深夜,一直坚持,广泛涉猎了历史、政治、哲学、文学等各种领域的大量书籍。当上村支书后,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大刀阔斧地抓生产,组织农民打坝打井,设立铁业社、缝纫社、代销点、磨坊,在全省率先引进沼气新技术,给全村人建立了一个“保障体系”,切实解决了村民的生活需求。他在离开梁家河去清华读书前,对下一任村支书说:“当支书以后,要多动脑子,多思考问题,还要多联系群众,这样工作才能做好。”
7年时间,青年习近平从一开始的“干活不行的北京娃娃”,到后来“受全村人尊敬、信服的村支书”,是与他勤学实干的经历分不开的。而这也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坚持从书本中学习知识,从实践中打牢根基,“责任扛在肩上”,真正从群众的需求出发。
扎根土地,坚定理想信念
贫瘠的陕北黄土高原可以说是全国插队地点中自然环境和生存条件最为艰苦的地方之一。恶劣的自然条件、繁重的劳动生活让许多人望而却步,却磨练了青年习近平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勇于担当的品格风范,更让他坚定了人生的理想信念。几年之后,和青年习近平一起下乡的知青们,大多数已通过各种方式返城,而习近平却在思想上有了很大转变,想好好在农村干一场,这辈子就当一个农民。他已经深深扎根土地、扎根群众。总书记曾经说过:“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习总书记曾写信勉励南开大学新入伍大学生“淬炼成钢,书写绚烂、无悔的青春篇章”。而青年习近平那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对我们来说,更是最好的榜样和教材。我们应当铭记这种精神品质,始终坚守初心、坚定理想,坚持学习,踏实肯干,从小事、从基层做起,立足岗位服务人民,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书写我们的青春。
过关斩难 激昂青春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上城环保分局 刘媛媛
1969年1月到1975年10月,年轻的习总书记将七年的青春岁月奉献在了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村广阔的黄土地上。那是段激情燃烧又五味陈杂的青春岁月,有苦、有泪、有辛酸、有彷徨、也有人生的历练与厚重。200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电视台《我是延安人》节目专访时,回忆了在延安插队时过“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的艰苦情形。“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陕北高原磨砺的七年知青岁月,正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今天的我们,未曾经历过那段特殊的困难的时期;相反的,我们这一代青年人有幸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大好时代,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我们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丰富的物质资源,但也面临着种种现实问题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相关活动时曾对青年的成长寄语,“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青年干部要从实际出发,更好地适应工作需要,一是要坚定理想信念,过“思想关”;二是要矢志艰苦奋斗,过“实践关”;三是要勇于开拓创造,过“创新关”,过关斩难,激昂青春。
过“思想关”,要不忘初心、坚定理想。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之时,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带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于31日专程前往上海和浙江嘉兴,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永远年轻。作为一名青年党员,面向未来,面对挑战,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坚定的理想指引人生方向,顽强的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找到的实现中国梦的正确道路,也是广大青年应该牢固确立的人生信念。
过“实践关”,要一心为民、一心做事。在真正的工作实践中,青年党员干部往往会强烈感受到“三个不够”,即仅仅学习本专业知识,而不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仅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功底,而不深入实践锻炼是远远不够的;仅仅个人工作能力强,而不懂得为民服务是远远不够的。要始终践行群众路线,脚踏实地,到群众中去“接地气”,密切干群关系,始终把人民的需求作为工作的第一动力,心中装着群众,想群众之所想,帮群众之所需,做群众的贴心人。在实际工作中,基层青年党员要勇于担当、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大力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重实干,求实效,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青年党员在基层工作中要多多思考,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破解难题,不断提高自身科学思维、综合决策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做事要有责任心、职业精神、职业操守。要真真正正做事、脚踏实地做事,把真心做事、全心成事、追求成就感作为人生价值的重要支点,做实事、做成事、做好事。
过“创新关”,要坚持学习、追求创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记录了人民领袖是如何“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的成长经历。从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以书为宝的有为青年,上山放羊揣着书,把羊栓到山坡上就开始看书;田地里干活,休息时间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碰到喜欢看的书就要把书看完,遇到不懂的事情就要仔细钻研。一个个生动的事例,一幕幕感人的场景,一个个真实的故事,正是这样一个吃苦耐劳、敢想敢干、奋发有为的青年,给了读者们最强烈的感情共鸣。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古人说:“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说的是学问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只要依靠厚实的见识来引导,就可以让才能很好发挥作用。青年人应该时刻保持努力学习,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工作中学习,在书本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将学习作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学习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认知范围,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素质和应对各种复杂情况的能力,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正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青年富有活力、创造力,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作为基层青年党员,要保持昂扬向上的朝气、锐气,要在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时时事事不忘创先争优;要不主动思考,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不断攻克工作的难题遇到困难和问题;不气馁,不回避,积极想办法、谋出路,保持向上进取的精神风貌;要敢于自我挑战,敢于尝试,破旧立新、推陈出新。
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们青春答案,为青年学子树立了思想上和人格上的榜样。“责任到此,请勿推辞!”青年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让我们以青春的名义,弘扬主人翁的精神,扎根中国大地,洞察基层民情,勇过思想、实践、创新三道关,争做优秀的基层青年党员。
榜样的力量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心得体会
西湖环保分局 张瑞萍
根据市局机关党委要求,近期阅读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该书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其中既有曾经同习近平总书记一起插队的北京知青,又有同他朝夕相处的当地村民,还有当年同他相知相交的各方面人士。这些受访者以口述历史的方式,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用真实的历史细节讲述了知青习近平七年知情岁月的历练实践,展现了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在青年时期的选择与担当,为我们青年人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吃苦与享乐、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做出了生动诠释,是我们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知青习近平在1969年到陕北插队的时候还不到16岁,是全国1600万知青中年龄最小的,而他所去的陕北又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他用七年时间,扎根中国最基层,贴近中国最底层,与普通农民朝夕相处,在服务群众中了解了农民、了解了中国、了解中国共产党,他的奋斗历程是青年人不负韶华、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生动案例,是青年人勇担历史使命,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的生动表达,是青年人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相结合,用青春梦托起“中国梦”的光辉典范。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学习他忠于理想,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崇高品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志是一切开始的前提,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知青习近平在他年轻的时候就志存高远,但他的远大理想,恰恰不是当多大的官,而是看似平凡的“为老百姓办实事。”我们当代青年要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将自身的发展和成长与人民群众的需要联系起来,自觉选择服务人民的事业,为人民做好事、做实事,真正做到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勇往直前的智慧和力量。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学习他忠于青春,珍惜时间学思悟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高尚品质。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习近平却“痴迷”读书,“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习近平总书记后来回忆道:“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这种勤奋好学精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人生轨迹。从梁家河的窑洞到清华大学的课堂,从基层工作到治国理政,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
以知青习近平为榜样,学习他忠于人民,深深扎根中国最基层和最底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知青习近平积极响应号召,放弃城里良好的生活环境,毅然决然地来到条件极其艰苦的陕北农村,参加上山下乡劳动,坚持读书自学,帮助改善农民生活,在实践锻炼中逐步积累起对中国国情的了解,建立与农民的深厚感情,坚定对党和人民的理想信念。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锤炼出了吃苦耐劳、不畏困难、不必艰辛的意志品质,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价值观。青年在成长和奋斗过程中,有缓流也有险滩,有喜悦也有哀伤,我们要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坚持艰苦奋斗,不贪图安逸,不惧怕困难,不怨天尤人,依靠勤劳和汗水开辟人生和事业前程。
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习知青习近平的优秀事迹,学习他坚定理想、热爱群众、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立足本职工作,不忘初心,脚踏实地,努力前行,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文章来源:《杭州环保》微信公众号